第629章 狂下猛药(第1页)

指望本地的数万百姓在短时期内一下子都变成拥军模范,令行禁止、政通人和,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也是难于做到的事情。

仅纠正百姓们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什么“满洲国”人这个认知,就耗费了地方政府大量心血和很长时间,这里的工作要比中原地区难,见效也慢。毕竟在抗联弱小时,敢于提着脑袋铁心跟着抗联的群众,在人数讲,他们与全体百姓相比还是处于少数。

这片大地生活的百姓,很少见识过日本人残忍的本质,也从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曰本式屠杀,心思难免有些活泛,不愿意跟着抗联钻山入林躲避围剿的百姓着实大有人在。

马迁安想把本地建设成模范根据地,他知道仅靠宣扬爱国主义和反侵略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物质无法满足群众的基本要求,使群众处于贫困中,那与鬼子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呢?群众凭什么死心塌地跟着抗联走?所以他第一步走的是让本地百姓得到实惠,初步实现温饱这条路子,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在各项经济政策实行让利于民做法的原因。

打跑吸血鬼开拓团和伪满基层政权,夺回被他们侵占的土地分给农民,承认储蓄所日伪存单的有效性,不使百姓受到巨大经济利益损失,还有定下的高价收粮政策,这些做法无不体现着马迁安的理念,他做这些事就是想让百姓记住,抗联是真正的人民政府,做事是为他们考虑的,他相信,群众们只要真得到实惠,就会转而支持抗联政府,从而真正的团结在抗联军政府身边,成为抗联强大的后勤支援力量。

这样做对山外非根据地的群众还有示范效应,所谓千金买马骨,只要根据地富强,百姓不受欺压温饱有余,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敌占区百姓进入我们的根据地,从而成为后勤力量的一部分。说白了,军队离不开坚实的后勤支援,而生产后勤物资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劳动力,这场与曰本人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实际是资源和人口的争夺战。

关键的是时间,如果等到秋收结束,根据地民众得到多多的收益,东西拿到手里后,他们自会转变观念,预期得到同明白无误得到手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可惜小鬼子偏趁这段时间发起大规模围剿,让马迁安的美好设想打了折扣。鬼子进山首先就要攻击居民点,留在这里的人的命运百分百可以确定,不是被鬼子迁走就是屠杀一空,鬼子绝不会给抗联留下人力资源让抗联发展长大。

屠杀?这个词汇猛然间跳进了马迁安的脑海中。嗯,依鬼子的性格,这种事他们做起来绝不会心慈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