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本来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看到最后,只觉得背后出了一层冷汗,狠狠一拍桌子道:“干他娘的!我早就想狠狠地打一仗了!”一句粗话出口,只觉得满身舒爽。
荀攸秉性持重,皱着眉头深深道:“奉孝病重,这一仗,恐怕要靠元直你了!”
徐元直吃了一惊,但他何等聪明,旋即反应过来。长安重地,不能没有重兵大员防守,荀攸擅于守城,是最好的镇守长安的人选。那么带兵打仗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徐元直的身上。
徐庶想通此节,倒是沉稳了下来。他原名叫徐福,幼时就喜欢舞枪弄棒,一身剑术非凡,急公好义、快意恩仇,为了替朋友报仇,一剑将仇人杀死,侥幸逃脱。自此仗剑披发、流落江湖,自此踏上求儒求学之路。
二十五岁得遇司马徽,成为水镜先生门下,从此弃了长剑,着了儒服,遍访名师,刻苦求学。徐庶是有前科的人,因此基本没交什么朋友,只知道埋头苦读。徐庶读书务求精熟,直到学业大成,终于交到一个好朋友,就是同郡名仕石韬石广元。
自此开启一段黄金岁月,徐庶与好友纵谈理想,共同欢笑、共同欢笑,并结识了许多荆州名士,从此开始施展才学,名动荆州。直到得遇青龙之主陈龙,徐庶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荀攸擅守,徐庶则更长于进攻。至于智谋机变,更不在荀攸之下。荀攸慧眼识人,清楚地知道此次洛阳攻击战,大军师的重任非徐庶莫属。
荀攸顺手拿过书架上一幅地图,在桌面上打开,两位军师细细观瞧。荀攸先道:“长安兵力,除了城外号称效忠皇上、护卫雍凉的卢、皇甫、朱三军之外,尚有青龙军十万人。”
荀攸口中的卢、皇甫、朱三军,自然是指一直在长安西北游荡的卢毓、皇甫嵩、朱儁三位将军。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效忠陈龙,但与陈龙过从甚密,补给也依靠长安供给,与青龙军的关系仿佛是鱼水之欢。拱卫长安西北面城防,甚至将来统一西凉,昔日朝廷三军还有用武之地。
徐庶沉吟片刻,指着潼关道:“张绣已降,李傕、郭汜与李儒之间的结合虽被打散,但时常骚扰边境,潼关和风陵渡口一线,乃是兵力输出的重要关口,无论是水路还是旱路,都必须经过此处,所以需要大将重兵防御。”
荀攸闻听笑道:“大军师所言甚是,说到水陆两路,难道元直想两路出击?”
荀公达一句“大军师”,说的徐元直老脸一红,随即也笑道:“什么都瞒不过总军师你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