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破其卫城(三)(第1页)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对槟城地区印度军队的围攻已经持续了7天的时间了。在这1周内中国军队的地对地弹道导弹突袭和小股特种部队渗透攻击从未间断,但真正令印度军队倍感压力的,却是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在地面战中拿手的“装甲剥茧”战术。

这种战术往往由频繁的地面火力侦察开始,中国陆军的精锐侦察兵分队先在战线上发起试探性的进攻,寻找出印度陆军在防线纵深能所建立的防御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一般由建筑有坚固工事的马来西亚北部村落担任。

印度陆军为了加强槟榔屿地区的防御纵深,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吉打州内建立了数十个这样的防御支撑点。每个支撑点上驻守有一个加强连到一个营不等的兵力,储备有足够的武器和弹药。至于粮食的补给,被称为马来西亚的“米饭碗” 州属的吉打,供应着马来西亚全国一半以上的稻米需求。所以就地征粮对于印度士兵来说并不是难事。

每个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一般不超50公里,在前沿以步兵为主的防御支撑点后方,印度军队还会建立一个部署有远程炮火和装甲部队的要塞化据点。这种脱胎于前苏联军事防御思想,充满弹性的防御体系被印度第4军军长马亨德拉中将形象的称为“西西里防御”。他认定自持兵力优势的中国军队会在一次草率的全线猛攻中“嗑掉钢牙”。

“我们将在马来西亚北部创造一个阿拉曼和砥平里式的胜利。” 虽然内心深处对中国军队的攻击能力仍然充满了恐惧,但马亨德拉中将却仍努力鼓舞着全军的士气,让士兵们相信中国陆军并非不可战胜。

但马亨德拉中将却忽视了阿拉曼和砥平里那已经被神化了的胜利背后的关键,在阿拉曼“沙漠之狐”早已为后勤所累,只能用一次正面突击来一赌运气,而在砥平里中国志愿军则缺乏重型火炮和空中支援。不过此刻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显然不会受到这些条件的束缚。

在确认了印度陆军纵深防御支撑点的位置和火力配备之后,中国陆军会集中2~3个炮兵连的火力对其进行持续的炮击,随后1个装甲营左右的坦克部队将在工兵和机械化步兵的掩护下发动正面装甲突击。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中国陆军将有1~2个团的部队担任战场预备队,随时监视印度陆军的行动。而中国军队的炮击和空中打击也将转向印度纵深防御支撑点的周遍地区,切断印度陆军的增援和撤退路线。

而为了打乱印度军队的整体部署和协调,这样的攻击往往会在2~3个防线上同时展开。令马亨德拉顾此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