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忽悠王(第1页)

科举始于隋唐,最初目的大约是为了打破世家门阀的权利垄断,也为社会底层打开了一道改变阶层的渠道。

不过一直到中晚唐时,门第势力依然在朝廷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后来经过五代乱世,门阀士族受到的极大摧残,这才失去了对权力的把持。

到了宋代时,科举已经成为官僚队伍的主要来源,制度不断完善,更加严密和开放,基本没有出身背景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以文治国的宋朝,对于科举考试,无论朝野都极为重视,各级官员也往往将这当成头等大事来办。

科举,科举,也就是分科取士,宋时大致可分为常科,武举,制科,词科四类。

在常科中,以进士科为主,早先还有明经,明法,明算等等诸科,只是在宋神宗时都罢免了,唯剩进士科。

宋初的时候,科举时间并不固定,或许感觉官员不够了,开一科,或许皇帝兴致所至,开一科,一年一次,两年一次,甚至三年四年五年都有可能,随性得很,到了英宗时才定下三年一比的规矩,一直延续下来。

解试,也称发解试,属于三级科举中的第一级,由州府、国子监、诸路转运司等主持,任何有资格的士子都可以报名参加,考中了就称为举人或贡士,可以前往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不过这时候的举人只是一次性的,若是没考中进士,三年后还得重新再考,也没什么特权,至于秀才,只是对读书人的通称,更不是什么功名。

以前吧,因为各地离京城远近不一,为了让举人们都来得及在省试前赶到,所以各地的解试时间都是自行决定,每个州县时间并不相同。

于是有些大聪明就发现了机会,把握好时间差加以利用,这里考完考那里,期望多试之中,必有一得,这现象很普遍,属于很严重的弊端,却一直得不到合理解决。

南渡之后,疆域大幅度缩小,距离方面不再是大问题,也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高宗两度下诏,严格规定全国各地统一在八月初五锁院,八月十五引试。

锁院就是把考官锁在贡院中,断绝往来交通,从拟题到阅卷出榜,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为了最大可能的保证公平公正,做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朝廷对考官的选任也是异常严格,一直在改进制度,什么中枢派人,异地监考等等手段不一而足。

具体到平江府的解试来说,无论是从学识人品和身份地位各方面来说,吴潜当然是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