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解试(州试)时间不固定,大体来讲,距离京城越远,考试时间就越早,方便偏远士子第二年春天进京赶考。
洋州虽然距离开封不算远,但考试时间跟成都一样,足足提前了两个多月。
到得洋州城外,李含章向众人告辞,他要独自去兴元府参加漕试。
已经走出几步,李含章又转身,把朱铭拉到一边:“大郎,解试你肯定能中,就算不中也能发解。所以,不须担心,放松了考便是。”
“不中也能发解?”朱铭有点没搞懂。
李含章解释说:“我爹和杨知州,可以荐举士子直接发解。只要荐举数量不多,中书省那边一般不会驳回。”
还有这种操作?
朱铭是真不知道啊!
也就是说,朱铭即便不参加地方考试,也能被保送去京城赶考。
这属于地方官“荐举权”的一种,原则上需要中央批准,实际上中央懒得管。反正宋代举人又没啥特权,地方举荐考生再多,中央也无非多阅几张卷子。
没有真才实学,举荐也没用,该落榜还得落榜。
李含章又说:“荐举虽然便利,但总不如考上的好听。大郎可以写篇文章,让我爹熟悉一下笔迹。我爹……是洋州解试的主考官。”
“不必了。”朱铭婉言谢绝。
后门都开成这样了,还要让主考官帮忙,实在是太过跌份儿。
在王安石改革科举之前,州判主考进士科,录事参军主考诸科。改革之后,还是由州判主考进士科,录事参军主考不常设的明法科。
跟明代相比,显得非常不严谨正规,明代的主考官是提学使(道试)和监察御史(乡试)。
但还是那句话,宋代举人没有特权,再作弊你又能咋地?
李含章离开之后,朱铭与其他士子一道,前往文化用品店买纸。
试题纸,需要自己掏钱买。
“几位小相公里面请!”书铺老板热情招待。
郑胖子说:“每人一套试纸,俺来给钱。”
王昶不高兴了:“这是俺家的书铺,谁要你给钱?一人一套,记俺账上。再多来两张,写家状和保状。”
朱铭都不好意思再买墨条了,一旦开口,肯定免费。
众人就在书店里,把各种状子写完。
家状的内容,有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祖宗三代、是否中过举、中举过几次等等。
保状就是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