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以尚书右仆射的身份,认为如此一来打击面过大,影响官员太多,极有可能影响朝廷的执政稳定。
这个理由也算是站得住脚,也在李非的预期之内。
随即拿出了第二套方案,比第一套温和了许多,需要将原来考功司所负责的部分,改成了自查自报,举报贪渎行为也交给了当地的监察机关,如此一来,所有官员的压力一下小了许多,并且将很多权力交还给了李林甫,让他也有了一部分操作的空间。毕竟地方政务,还是由尚书省负责,李林甫兼任尚书省最高长官,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去做。
如此一来,制诏顺利完成,交由玄宗看过之后,昭告天下。
所有地方长官都知道,这张诏书是由那个通神的李非所制,即便心中再有不服,也对这个新上任的年轻宰相有种天然的畏惧。
神明,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只是他愿不愿意对自己出手。
诏令颁布以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各地官府的政风一下子清新了许多。原本慢慢蓄积的民怨消解掉不少。
高力士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玄宗,玄宗对这个消息非常满意。
接着,李非制定了第二份诏令。
所有的节度使下辖的屯田收益需要据实报给朝廷,由各地按察使负责监察,朝廷不收取屯田收益,所有自行招募的兵员必须造册上报兵部,校尉以下提拔的权力下放,校尉以上需按察使同意才可。
这个并没有对节度使的权力进行限缩,而是增加了按察使的权力范围,相对也温和,主要还是由李非制定,各节度使也就没什么怨言,自觉地遵守了。
这一点,他和李林甫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李林甫也想限制军权,所以对李非这个诏书直接通过,未改一字。
开元二十六年三月,吐蕃突然发难,举兵对大唐边境开始进攻。
消息传到朝中,玄宗下旨,让李林甫和李非做出决断。
李林甫当初曾因听从李非建议,突审安禄山,引安禄山不满,但李林甫将责任推给了李非,说自己是出于无奈,李飞神明托梦,说安禄山不可留,安禄山便对李非怀恨在心。
敌人的敌人便可以做朋友,此后,李林甫暗地又将安禄山官复原职,并私授金银拉拢,安禄山也觊觎李林甫的权势,便成为李林甫的坚定盟友。
借此机会,李林甫向李非建议,将安禄山派往陇右节度使崔希逸帐下,助其破吐蕃。李非知道安禄山骁勇,李飞梦中也曾告诉过自己,安禄山此后依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