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东大地震继续发酵的时候,23年9月,关余问题突出化了。
所谓“关余”问题:即关税余额的交收问题。中国海关的收入一向是在英人总税务司的直接控制之下,每月的海关收入必须先扣除用以支付对外赔款如庚子赔款及外债的部分,剩下的称为“关余”由税务司交付中国政府。[shuhaige.]
杨兴当即与人一起研究中国海关被英国人控制的历史。
1854年夏,英领事阿礼国提出一个中外合组海关的方案,两江总督怡良派苏淞太道吴健彰于6月29日和英、美、法三国驻沪领事会晤,规定:三国领事各提名一人,由中国任命为税务监督,与中国共同管理江海关的征税事宜。
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款》对这一办法作了修改:“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人帮办税务,毋庸英官指荐干预”,并“各口划一办理”。1859年江海关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1832~1898)被委派为总税务司,负责募用外国人在各口岸任税务司,从此,外籍税务司管理中国海关便成为制度了。1861年起,广州副税务司英人赫德任总税务司(初为代理),一直管理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通商口岸50里内的常关改归海关管理,总税务司署的征税权力又扩大了。海关事务主要为征税和船钞两大部门。征税分内班(处理商人报关、征税)、外班(查验过关商货)、海班(巡水缉私)。
1910年有19169人;1911年邮政脱离后,降至7230人;以后大体在**千人之间。其中洋员约占1
6,国籍最多时达20余国,而以英人占绝对多数。海关要职都由洋员担任,华员仅任中下级职位;华洋关员生活待遇悬殊,形成洋员统治华员局面。
更让人感觉气氛的是,1917年孙文在广州建立护法政府时,曾于1919年分得一部分关余约占3.7%。这份关余按月交付护法政府,但到1920年3月因护法政府内部分裂而暂停交付。
杨兴决定发动收回海关管理权的群众性运动,当时在杨兴指示下,国民政府主要报纸纷纷报道英人无端窃据我海关关防,导致国外廉价物品潮水般向中国涌入,导致很多中国优秀的民族企业破产,因此建议政府收回海关管理权。
在学生游行抗议,商人纷纷拒买进口英国产品抗议之后,在杨兴鼓噪下,广州海关成立工会之后,1923年9月5号,杨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