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只有三百万户的大唐(第1页)

这日。

苏明哲在太极宫含元殿召集百官,开大朝会,准备把自己思考的几个国策推行下去。

唐朝的大朝会,一个月一次,要么在月初,要么在月中。

这一次的大朝会在三月十五召开。

众人上朝后,纷纷把分属各自部门的事务,向皇帝禀报。

苏明哲并不轻易发表意见,只是推给朝中三公九卿商议处理,表示了自己垂拱而治的态度。

古往今来,朝廷大臣们,就喜欢皇帝垂拱而治。

只有皇帝垂拱而治,这才代表国家进入了昌盛时代,也代表了朝政清明。

大臣们开口讲的事情,还都挺繁杂。

比如说魏征,一会说御史大夫的工作,一会禀报太子东宫的事情,一会又汇报少府的数据。

魏征作为当朝丞相,竟然负责这么多事,也是因为贞观初年的一个奇葩现状导致的。

贞观初年,李世民命令房玄龄省并冗员,全国在册官员只有六百多人,这就导致,很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

而地方政务基本上都交给当地门阀掌管了。

这里面要说明两件事。

首先,房玄龄省并冗员,全国在册官员只有六百多人,不是说,这六百多官员就能把国家治好,而是因为能用的可靠官员就这么多。

第二点,一个国家只有六百多官员,由此可以想象一下,大唐虽然号称一统天下,实际上皇帝的话,在离开长安城以后,就需要门阀势力来配合才能执行下去。

而之所以,在贞观年间出现这些事情,主要还是因为中原动乱四百年,全国总人口也就是三百万户,一千多万人罢了。

人口就这么一点,还遍布全国。

地广人稀,就是目前大唐最大的特点。

想要治理地方,朝堂也只能依靠地方的门阀望族来完成。

为此,杨广推行了科举制,想要收缴寒门子弟为自己所用。

结果,这些寒门子弟自己不争气,稍微有些才能的,就纷纷投靠本地望族门阀。

而那些有大才能的,又对朝廷缺乏敬畏之心。

最终结果,就是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科举取士,竟然只收到了二百零五人。

简直成了笑话。

要知道,在明清时期,一次科举,最低取士数量都是三百人。

换句话说,唐太宗在朝二十三年里,取士的总数量还不如明清时期一次科举取士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