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五国会议召开之前,叙利亚战场上出现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现象。
一面是十余万埃及军队夺路狂奔,另一面是4000红杉军在后面紧追不舍,跟在后面的奥地利和奥斯曼军队则是走走停停犹如走马观花一般。
此时的易卜拉欣已经不再似从前那样充满自信了,他觉得大势已去,现在要做的就是尽量带着更多的人回到埃及,好为将来保存火种。
与列强军队几次交手的经历,让他对自己的军队完全失去了信心,至于那些底层的埃及士兵,他们根本就不想打仗,当兵纯粹是出于躲避苛捐杂税的压迫,跑到军队里混口饭吃。
此时出征时的十三万大军,已经变成了六万,其中有9000人阵亡,两万多人被俘,剩下的则是失踪。
由于埃及的沿海地区已经被奥地利海军犁了一遍,此时的英国海军也很难有更多作为了,只能炮轰亚历山大泄愤。
英国海军的做法,给他们埋下了一个炸弹,日后将会给他们留下一段惨痛的回忆,此处按下不表。
奥地利军队在弗兰茨的影响下,开始爱惜起自己的羽毛,对于追击埃及军队的事情完全不上心。
奥斯曼军队同样对追击埃及人没什么兴趣,他们的人数多,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补给,而且那些被夺回的土地同样需要派人驻守,这样一来兵力就更加分散了。
对于叙利亚人的游击队,奥斯曼人的态度是尽力剿灭。
没错,对于那些武装起来,并且一直在抗击埃及人的叙利亚反抗军,奥斯曼人给出的回应是全力镇压。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这些叙利亚游击队,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同样是不稳定因素。
维也纳,凯撒大酒店。
这里被选为了五国会议的会场,因为其够大够气派,同时它的功能便利齐全,即可以用来举办大型舞会,还可以作为招待宾客的宴会场所。
这里的主人,所罗门·罗斯柴尔德自然只能暂时离开他的“领土”,另寻他处了。
其实虽说是五国会议,但是来的却是七个国家。
五国自然指的是英国、法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而另外两个一个是苦主奥斯曼帝国,还有一个可能会让人有些意外,那就是塞尔维亚。
英国的代表是新任外交大臣斯特拉特福·坎宁;法国来的则是目前法国政府的实际掌舵人基佐;奥地利自然是首相梅特涅,曾经纵横捭阖的欧洲宰相;俄国来的是外交大臣涅谢尔洛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