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蒙古破关抢掠宣府已经过去了五天,本该率师回返的洪承畴却迟迟没有动身,不是他改了主意,而是朝臣们又在关键时刻掣肘了。 这其实也怪洪承畴现在的处境是两不靠边,带兵前脚离开宣府,宣府就丢了,虽然不是从他手里丢的,但相关责任还是要负起来的。而倒霉的是,大军刚到京师,流贼便土崩瓦解了,功劳自然也没他的份。
总结一下,洪承畴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就是所面临的过错要承担责任,而功劳却没有份。更有甚者,大臣们纷纷落井下石,要求追究他此前抗旨不尊的罪责。
各种倒霉事林林总总凑到一起,没罪也有责,就算皇帝想替他说句话,也得站在理上,除非能有重臣站出来力挺,皇帝再以仲裁者的角度加以评判,或可就此过关。偏偏洪承畴这一回不但没人站出来替他说话,而且还破鼓万人捶,不论大小官员,一律站出来攻讦他此前曾有过的任何一点过错,就连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被好事者刨了出来鞭尸。
把洪承畴堂堂一个二品总督难为的辩解不是,不辩解也不是。到最后愈演愈烈,大有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之不足以谢天下人的架势。可边事耽误不得,总这么僵着谁来打仗?大明天子朱由检无奈之下只好亲自站出来替洪承畴说了两句话,宣府战事不利,洪承畴劳苦云云,朝廷用人之际,可先权益从事。
岂知,大臣并不买皇帝这种以商量口吻说出来的意见,而是揪着洪承畴的小辫子,发动了对他更猛烈的攻击。同时又提出了取代他的新人选,那就是一直留京停用的孙传庭。
孙传庭此人拥兵能力一点不必洪承畴差,既然现在用人不如将此人派出去,何必只在洪承畴一棵树上吊死?
这个意见,本来也算中肯合适,偏偏去岁冬朱由检受杨嗣昌影响对孙诸多不满,直接导致此人赌气辞官,这更加深了朱由检对他的不满,认为其人气量偏狭,不足以托付大事。
所以大臣们提出孙传庭作为接替洪承畴的人选时,朱由检又极力反对。最后的结果就是皇帝和大臣又开始顶牛,但和皇帝顶牛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两个蹦达最欢的给事中,言语中多有不敬,被悉数被贬官为民,打回原籍,永不录用。
如此一来,虽然震慑了大多数的臣工,但反而使君臣间的顶牛僵持了下来。而宣府的战事,则被大臣们以山西总兵李信在此处为由,而认为不足为虑。偏偏皇帝也认为有李信在宣府,应该不会出什么纰漏。
至于持这种论调的执牛耳者,非薛国观莫属,在他的暗示和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