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巴黎,李谕先前往斯德哥尔摩领了奖。
虽然获奖理由对于李谕来说不算最突出的成果,但两获诺奖已经相当罕见,此前仅居里夫人做到。
国内报道后必然群情振奋,愿意投身科学的青年才俊将越来越多,这是李谕最希望看到的。
而李谕在科学界的威望更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诺奖的宴会结束后,李谕便前往柏林看望普朗克与爱因斯坦两尊大神。
普朗克在自己的别墅会见了李谕,同在的还有爱因斯坦以及弗里茨·哈伯。
这三位都是诺奖获得者。
“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普朗克端着红酒迎接李谕,“也恭喜你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同样祝贺道:“非常令人惊叹的成就。”
李谕笑道:“诺奖对诸位来说都是囊中之物,逃不掉的。”
爱因斯坦给李谕介绍了弗里茨·哈伯:“哈伯先生是我的朋友,一位非常优秀的化学家,他成功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了氨,为氮肥工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支持。”
李谕同他握手道:“你好,哈伯先生。”
哈伯说:“很荣幸遇见你,院士先生。”
弗里茨·哈伯已经四十多岁,是个秃顶,个子不高,但衣冠楚楚。
哈伯是犹太人,不过他一直竭力使自己同化到德国人中,甚至改变了信仰,受了洗,衣着举止都发生了改变,并戴上了一副典型普鲁士人风格的夹鼻眼镜。
哈伯的科研实力很强,如今是普鲁士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地位不低。
值得说明,哈伯是另一个典型的“天使与魔鬼”化身。
合成氨的技术自然可以用于化肥工业,解决上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但德国同样可以用合成氨技术生产炸弹。
更为人诟病的是,一战时期哈伯亲自指挥了大型化学武器进攻,他在战场投放了180吨氯气,导致了差不多5000名英法联军的阵亡。
哈伯此后又制造了很多其他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刚问世就认定为极端不人道,哈伯的所作所为最终让他众叛亲离。
他的妻子为此自杀,爱因斯坦也与他决裂,称他为“科学界败类,丧心病狂的走狗”。
但哈伯还是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仅颁发了物理学奖与化学奖)。
按道理,诺贝尔的几大自然科学类奖项不像和平奖与文学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