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征(二)(第1页)

乘员陈留云、陈泠风持SAA“星舰日轮”与辰极集团“利刃四芒星”竖式旗步出舱门。而后,两人将旗杆固定在奥林帕斯山顶的制高点,两面旗帜呈“X”状交错,赤红的SAA旗帜、幽蓝的辰极旗帜在山顶飘扬。此时按气候设定正应是冬季,草木凋萎,现出一片“日暮凋伤枫树林”的景象。

虽然辰极集团率先实现载人登火、火星宜居化改造,但陈泠风并不认同上一代总监柯某的思想——他坚持认为“火星是人类的火星”,除必要的波动试验基础设施及城建服务外,不过多参与地球方对火星的建设与管理。

但,在首座火星定居点建立一个世纪后,还没有一名旧人类登上过这座万米高峰,甚至这座山峰的顶部由于大气降水已蓄为湖泊,可却游人寥寥,大都只是在同步轨道远眺这一奇景,更多则是望“山兴叹,只有少数新人类才能站在制高点,面对着宛如天镜的湖面,高歌一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凭借着更加精确的第二代轨道空投技术,“星槎四号”在距峰顶六千四百米的轨道实现了无动力软着陆。陈留云、陈冷风两人用实践证明了“旧人类不利用推进辅助装置绝无可能登顶奥林帕斯山”这一论断的错误。虽然陈泠风经历了数次义肢改造,但其大脑依然存在,且身体中绝大部分器官仍保持原有的功能不变,故人们仍然认为他是一名传统的旧人类,而非以波能核心为中央处理功能部兼能源提供部的新人类,两者之间最大不同便是旧人类会经历生、老、病、死——而新人类不会。

这一幕,成为了“列维侬冲突”的导火索。

列维侬是一颗火星的卫星”,在奥林帕斯山顶仰望天空,每当367个地球日过去,这颗“卫星”都会掠过天穹,自西南经中天至东北,共停留3.47秒。

虽然如此,可人类直到21世纪末期才在一张无意间拍摄下的照片中发现它的身影.它是一种直到SAA获取宇宙群超统一模型后才得以验证普遍存在的天体:暗星。

科学界的传统观念认为:物质必然蕴含能量,任何物体都不可能达到“绝对零度”;物质之能量在由高向低的传递中会达到一种平衡,届时所有天体将不复存在,宇宙回归“热寂”。这一观念在三维时空中曾起到过一定的指导作用,而本宇宙泡其实是由三维空间为主体组成的复杂系统,有“物质”、“熵”,就有“负质量”、“逆熵”。这一发现为宇宙循环学说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撑。而所谓“负质量”,在热力学上表现为低于0K的表面温度,在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