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船最脆弱的部分,是它的船员”,这句话无论对11世纪的风帆船只还是21世纪的宇宙飞船都适用。人类的躯壳,从黄金时代中期的“冷战”开始就已经是制约新装备的短板。到了宇宙中,这样的短处更加明显。
一个人的理论最大寿命是160年。如果考虑进宇宙中的各种辐射等影响,那么一个宇航员的生命可能只能达到100年。这就是说,如果宇航员能够乘坐上一艘以核聚变引擎来看速度足够快的飞船,那么他们能够在第8代完成探索距离人类最近的半人马星系并折返的任务,而那里根本没有类地行星。银河系中,最近的类地行星距离地球的距离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区区百年如同蜉蝣般短暂。虽然宇宙就在那里,但是无垠的太空仿佛要隔开人类文明的足迹,将婴儿困在摇篮中。
但人类,相信“人定胜天”的人类,选择了改造升级自身:用电路代替脆弱的血液循环系统,用金属代替肌肉和皮肤,用 计算机代替大脑,用扫描仪代替眼睛和耳朵,用波能集成核心代替心脏和意识体。
从21世纪开始,人类的发展方向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波能集成核心呈枣核型,两端的凸起处连接有通道口与各设备相接。这种大小类似于500mL水杯的装置有着供能和承载星辰元素的功能。在自然环境下,人类的寿命极限是160年,所以人体最多可以正常承载星辰元素的年限为160年。但是通过这个仪器,提取后的星辰元素可以永不散失。
不仅如此,这一装置还能实现星辰元素的少量凝聚和提取。提取一部分星辰元素后,其余的部分便可以注入一些特殊合金结构,实现对这些合金构件如同身体的延展一般的控制。同时,由于共鸣原理,一个人的星辰元素无论多少都能给这个人提供意识来使躯干重组或移动。
改造过后的人类已经彻底变成了“有感情的机器人”,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不仅限于电磁波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共鸣原理实现超距离交流。使用那些带有特殊结构合金造出的宇航器,甚至可以实现在波江座与地球0延迟通讯。
大进化之后,人类彻底与猿类划清了界限。
这样的进化还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农业的大规模缩减。由于人体根据捕获的外星探测器传送的能源技术改造后已经不再需要摄入能量,于是食品与农业成为了纯属制造消费品而非必需品的行业。由此,那些大型农机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进入了博物馆。
这一切,也离不开“盘古”人列计算机。这架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