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你咋不从盘古开天开始论述(第1页)

看了几道题目,秦枫就有点放心。

虽然这套试卷,在秦枫看来,水平并不高,不够接地气,很多问题的角度,还是太过于宏观,而缺乏对具体施政方针的探讨深入。

看得出来,老朱还是着急了。

或许是接连发生的科举舞弊案,让老朱同志有些恼火。

或许是大明建国已经五年,还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

总之这张卷子上体现出来的东西,更多都是方向性的,政策性的,把这些国家疑难,抛给这些年轻的贡士,期待得到一个答案。

但这本身就不太可能啊。

要知道,这些问题,由来已久,那一定是老朱解决不掉,甚至集合了大明著名的智囊比如李善长、刘伯温等人的智慧,也还是没能得到圆满解答的一些问题。

秦枫甚至认为,这试卷上的有些问题,直指人性本心,是不太可能得到圆满答案的。

那个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世界,别说现在了,七百年后,也远远没有实现,还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呢。

这些年轻人,又能说出什么惊世之语?

无非是顺着皇帝的意思,起起高腔,唱唱高调,而已。

具体如何,那还得等他们穿起官服,走上自己的位置,用长期的执政生涯,来给出那个他们心目中真正的答案。

不过,虽然对题目不甚认同,但秦枫注意到,他亲传弟子徐鼎臣的答卷,算是相当不错了,字里行间不但透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也不乏对未来的憧憬,对皇帝的认同,对百姓的怜悯,对法制的抨击。

这些,都是源自于徐鼎臣自己的经历,但秦枫估摸着,也刚好符合了老朱的预期。

算是巧合吧,那么这孩子,或许还真能中个进士?

有点意思!

其实在秦枫刚刚组织的那场会试中,徐鼎臣只能算是涉险过关,秦枫并没有给加人情分,按照他卷子上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思想,的确也就是个四百来名。

因为不管怎么说,徐鼎臣终究是吃亏在了年轻,看问题的角度不够深刻老道,处理方式也偏理想化一些。

但没想到,到了殿试,这些好像反倒成了优点!

就从朱元璋出题的思路,秦枫就能大概猜测到阅卷的标准。

这孩子……气运倒是很不错呢!

秦枫的预料,并没有错。

三天之后,殿试的笔试环节,宣告结束。

五百名贡士,怀着无比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