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白起---人屠(第1页)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国力日盛,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东方六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使秦国的野心愈发膨胀,公元前325年,秦国秦惠文王称王。此时只要有实力的国家,都在这时期先后称王,这说明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其在各诸侯国间已经彻底丧失了威信。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在动用武力压制了楚国后,自称是西方大帝(西帝)。其实他的这一举动不过是为了将东方的强国齐国拉到一条船上,所以他在称帝的同时,还派人去齐国请齐王田地为东方大帝(东帝)。这足以说明此时的秦国,已经彻底不将周王室放到眼里。

齐王认为秦国此举是对齐国同等地位的认可,所以他欣然接受了秦王的提议,将整个天下一分为二,但是齐国这样做无疑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的困境中。因为国王的地位已经够高了,改称帝号不但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利益,还会给其他国家不必要的刺激。最终齐国国王称帝变成了一个闹剧,仅仅两天后,帝号就被取消了。但秦国却依然能够面对其他国家带来的压力,其只需要齐国在东方给予些微的配合,就有一统天下的实力。

从表面来看,虽然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说明秦国最终一统天下,是商鞅或者秦孝公蓄意制定的任何长期战略性计划或谋略的结果,但是从秦孝公开始,秦国似乎已经在酝酿一场颠覆六国的计划。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对外战争总是起起落落,只要秦国打击一个国家,各国合纵的策略就会将秦国打回原形。东方六国似乎都有这种默契,它们从来没有想要灭亡秦国。

秦国的地理位置有着天然的优势,只要突破了函谷关,它就可以驰骋中原,觊觎社稷神器,即使没有进取之心,也可以凭借其四面环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处于不败之地。当然,要图取天下,还需要进一步占据陇西、汉中以及蜀中三地,前面两地可以保证后方的稳固,获取精悍的兵源,后面的蜀中则可以保证战略供给,进而可以从南北两路进取中原。

所以公元前316年,秦国才会从楚国手中,花费巨大的代价将蜀(今四川成都平原地区)的领土握在自己手中,紧接着巴国(今重庆附近地区)的领土也被秦军占领。可以看出,秦国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占领,不仅实现了秦国的战略意图,也削弱了楚国的国力,楚国在秦国的打击下日益衰落。

为了能够一统天下,秦国的连横外交活动接连不断。事实证明,连横、远交近攻等措施获取的胜利为秦国军队作战奠定了良好的外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