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汉昭帝驾崩,享年二十一岁。昭帝突然发病死去,这使得主管帝陵营建的官员非常狼狈,因为皇帝的陵墓还没有认真营建,于是他们赶快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构筑地下墓室。仓促归仓促,昭帝平陵的随葬品仍是十分丰富的。当时由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墓室中金银珠宝,应有尽有。
国不可一日无君,霍光在处理好昭帝丧葬事宜之后,便开始着手选拔新君。昭帝并无子嗣,他死后,朝中许多大臣主张立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广陵王刘胥为帝。但是霍光知道刘胥品行不端,所以当时汉武帝才未立他为帝。现在由自己辅政,反而选立一个失德的皇帝,怎么对得起死去的汉武帝呢?霍光只得再冒得罪许多大臣的风险,决定另选继承人。
他和皇太后商量,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刘屈氂等因为策划谋立昌邑哀王刘髆为太子,被汉武帝识破而灭族。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正月,刘髆驾薨,他五岁的儿子刘贺成为昌邑王。刘贺却是个不争气的人,刚即位就做了很多荒唐事。
霍光甚为为难,这个皇帝是在他的主持下册立的,如此贻误社稷,让霍光感到既对不起武帝的托孤之恩,亦对不起先帝的贤明名声。
朝中早年的辅政大臣,都已经在立燕王一事中伏诛,而现在的丞相又是一个明哲保身、难堪大任的人,因此,只有霍光的好友,当朝大司农田延年可以与之商量定议。
田延年对霍光说道:“大将军乃国之中流砥柱,既然已知昌邑王不适合做君主,不如禀报太后把他废掉,另选一个贤明之人当君主好了。你应该向商朝的伊尹学习。做一个安定汉室社稷的重臣。”
此事,还有一段渊源:霍光要废肆意妄为、不能担当国家社稷的刘贺,又怕日后担“忤逆”的骂名,便想援引古例,看看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典故,于是向田延年问了一句“于古尝有此否”。没想到即此一问,也就开口见喉咙,叫人看出“光不涉学”了,“不学无术”一说就是这样来的。此后,历代政治家都试图避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深浅,而且高官和学者一般都能画上等号,当然,除了那些开国元勋外。
霍光见此,其实心中已经有了定议,只是担心仅仅凭借他二人之势,不免会落人口实,霍光对于政治从来都是谨小慎微,他怕田延年的意见不合礼法,最终还是选择和其他两个重要大臣商量。
其实,在大家的心目中,对于刘贺的胡作非为,都已经产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