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略感无奈,只能尽量搜刮脑海中关于靖难之役的记忆。
“靖难之役打了近四年,因为朱棣刚开始仅以八百多护卫起兵,虽后来收编了北平守军,又通过向宁王等藩王借兵等方法筹集了不少兵马,可相较于建文帝所掌控的朝廷大军,其兵马数量依旧处于劣势。”
“再加上燕军地处北方,钱粮供给也不如建文帝,所以头两年燕军虽在朱棣带领下多次获胜,但处境却颇为艰难,靖难看着也并无多大成功的希望。”
“然而建文帝一方昏招迭出,再加上朱棣军事才能确实出色,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颇多,遂打赢一场又一场重要战事,扭转局面,直至攻入南京,靖难成功。”
朱元璋听完皱眉,问:“没了?”
刘宽道:“陛下,微臣真的只记得这些——若陛下非要听更多,微臣也只能再讲讲两个靖难之役中的著名人物。”
“哦?”朱元璋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你且说来。”
反正殿内也没别人,刘宽索性放开了讲。
他道:“这第一位就是被后世称为大明第二战神的李景隆。”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嫡长子,出生于洪武二年,如今已是十二三岁的少年,陪着诸皇子同在大本堂读书。
朱元璋经常去大本堂了解诸皇子读书情况,李景隆不仅生得俊朗不凡,看着也聪明,因此颇得他喜爱。
听了刘宽开头这句话,他便忍不住笑道:“原来是景隆那孩子,咱早就看出他和文忠一般,是个能征善战的。”
“不过,他既有战神之称,想必在靖难之役中应是站在了老四那一边吧?”
刘宽没想到朱元璋会突然插嘴,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心道:老朱,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你上赶着被打脸啊。
随即神色古怪地道:“回陛下,微臣也不知李景隆是否站在朱棣那边——此事勉强算个历史谜题。”
朱元璋听了奇怪,“为何如此说?”
刘宽道:“朱棣起兵靖难后,建文帝曾先后两次任命李景隆为统帅。”
“第一次是在建文元年,命李景隆为大将军,领兵五十万攻打燕军占据的北平、永平等地,结果大败亏输,折损将士无数,遗弃辎重无数。”
“建文二年,建文帝认为李景隆上次失败是因为权柄太轻,于是授以‘专征伐’之大权。”
“于是李景隆与另外几人合兵六十多万,与燕军再战,又是大败亏输,丢城失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